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腊 • 文化

百看不厌的是那卷画在腊月熏腊肉的风俗画

版权所有:湖北亲家母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| 时间:2017-09-01 10:51:54 | 来源:/文:竹溪县农办敖景余/图:互联网




 

  家乡的年味儿,首先是从熏腊肉中散发出来的。一进腊月,家户人家房顶上时常可以看到有炊烟袅袅,那是勤劳的家庭主妇在熏腊肉。

  猪肉,竹溪人兴腊吃。吃的花样多,有干腊的,有腌腊的,有熏腊的。诸多吃法中,最作兴用松枝翠柏熏的柴火腊肉。在乡村,年猪一宰,家户人家都要乘鲜用老早备好的松枝、香椿一类的香木柴禾,如磨糯米面做米酒一样,细细花花地熏起腊肉来。

  猪肉缘何一熏则腊呢?关于这一点,乡村里流传了不少的说法。相传古时,每至岁末人们都要办一次名叫“腊”的祭祀。古人认为,人活在世祸福平安皆归上天掌管,腊祭的目的就是祭拜天地,祈安求福,因而古人把腊祭看得甚为紧要,总是拿出最好的东西作祭礼。祭礼的选择,各地一乡风,竹溪偏处巴山一隅,家户人家屋里除了地里收的五谷杂粮,最金贵的要数圈里喂的猪了,故而猪肉就成了腊祭中少不了的祭品。但因猪形象笨拙,生活污秽,作祭品时,古人总是先要用香木熏浴,去其污秽,以示对神灵的敬畏。经香木熏浴后,猪肉就和“腊”连在一起,成了神灵享用的贡品。腊肉即由此而名。

  有关腊肉的传说,儿时我一直当作一段神话故事来听,不曾留心去细想过,等到上学读了书,才晓得家乡有关腊肉的由来,并非先祖们茶余饭后编出的谝闲话,因为在我国许多历史文化典籍中都有披露和记载。东汉文字学家许慎作这样的解释:腊,祭名 ;《说文》一书中提到了“冬至后三戌,腊祭百神”;《礼记》中有“腊先祖五祀”的记载。从散见于文化典籍中的记载和注释,可以左证古时岁末乡土中确有腊祭的风俗。由此可以说,由腊祭产生了今天的腊吃也就不足为怪了。据考证,不仅家乡的腊肉源出腊祭,就是今天国人熟知的民俗节日“腊八”及农历腊月的称谓,皆源出腊祭。

  没吃过腊肉的人可能要鄙视我家乡腊吃的粗俗愚昧,但我敢打包票,只要吃一回,定然会刮目相看。坦率地说,肉腊着吃,实在是我们先祖在饮食上大胆而又智慧的开拓。

  腊肉做法简单,说起来就一个字——“熏”。这世上的事往往就是怪,看似简单,做起来远不是那么一回事。在竹溪,熏腊肉是一件见心智见功夫的细花活儿,家户人家日子过得是否滋润,屋里人是否聪慧,一瞧屋里挂的腊肉就能断出八九分。因而熏腊肉,竹溪人甚为在意,是从不马虎的。

  竹溪人熏腊肉大都放在腊梅花开的季节,天寒地冻,年猪一宰,人们将鲜肉块抹上盐撒上五香佐料后,立马挂起来熏,否则,肉一放长,就会杂味,熏出的腊肉就不那么地道了。

  熏腊肉的场地也不是随便安个地方就能了事的,乡村农家大都有专门的熏肉作坊。那是高丈余、八尺见方的泥土瓦房或苫草顶的茅房,屋子中央是火塘,火塘上方及四壁都是悬挂熏腊肉的地方。这样的土作坊,空间小,易升温;瓦缝、草隙,那是走烟尘的通道,太紧城了不透气,熏出的腊肉就会杂有烟熏味儿。

  熏腊肉的柴禾也是有讲究的,并非是柴是草的都能拿来用。竹溪乡村里流传有这样的歌谣,说“熏腊肉无巧,全靠柴禾备的好。”在熏腊肉上,这熏肉的柴禾就好比炒菜中用的佐料,腊肉熏的咋样,出不出味,就看你备啥样的柴禾。

  千百年来,竹溪人熏腊肉习惯用松枝、翠柏、香椿来熏,这是今天通常人家的做法。近年也有观念前卫的人,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来点与时俱进,到山上找一些山花椒、八角茴与松枝、翠柏、香椿一起熏;也有人图省事,只用竹枝、香茅草易备来的柴禾熏。总之,万变不离其宗,熏腊肉的柴禾须是香木香草,掌握了这点诀窍,婉如画家笔下的色彩,无论怎样搭配,都各尽妙用。

  用柴禾熏腊肉图的不是柴火,而是柴火熏后肉中特有的香味儿。腊肉有没有腊香味儿,熏腊肉时在火候把握上那是一关。所以家户人家熏腊肉把关的大都是家庭主妇,毛手毛脚的年轻后生是轻易不让上阵的。熏腊肉是件细花活儿,性急不得,掌握火候要有耐心和细心,不能擅离熏房,因为火明了温度高,柴禾散发的清香味儿易挥发;火暗了柴禾的香味散发得慢,熏出的肉腊味淡。熏腊肉犹如炖肉,火塘里要经常保持纹火。因此,熏房需时时有人照看,火明了要及时调整,把火势降低;火暗了要赶紧添柴禾,把火势升起来。只有这样,熏的腊肉才能恰到好处地入香入色。熏腊肉的时间不宜过长,有十天半月就行。熏好的腊肉不宜封藏,家户人家通常都是挂在屋脊梁上,那里阴凉通风,不易上潮,要吃搭楼梯取一块。

  上好的熏腊肉,表色淡黄,内质红艳,过三伏而味不改,或炒,或蒸,或炖,皆出滋味,犹其清炖,最出滋味,炖熟的腊肉油而不腻, 肉香满口,从古至今为竹溪人喜好。

  山里人煮腊肉喜欢用吊罐。这罐是土罐,悬挂在火塘上,用吊罐煮肉很是省事,因为火塘里架上一炉柴少说要烧上半日,肉入罐后,无需人照看,尽可以逍闲地做其它的事。

  家户人家煮腊肉是件瞒不住人的事,因为这腊肉虽说经柴火熏过,但煮起来并不费功夫,半个时辰后,肉香便丝丝缕缕地散发出来了。这肉香好闻,如春日山上暗香浮动的兰花,没有半点人工添加剂的味道,纯来自草木的清香,来自大自然的香味儿。腊肉的香味是关不住的,等煮到七八成熟时,它早已串门到了邻家,惹得邻家的娃儿哇哇叫,闹着要妈煮肉吃。当妈妈的家庭主妇其实也经不住肉香的诱惑,嘴上虽在大声骂娃子嘴馋,自己两脚却早已迈向了放楼梯的地方。

  一家炖肉四邻香,四邻炖肉香一方。在乡村里常常遇到这种情形,谁家一动头,就会出现东家煮肉,西家也煮;岭下人家煮肉,岭上人家也煮。一时如过年节,一河两岸,岭上坡下,村村院院,家家户户,到处都飘散着腊肉的香味儿。

  腊肉,竹溪人不仅吃出了滋味,还吃出了文化。竹溪人的口语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话:“酒是陈的好,肉是腊的香”,“腊肉不放盐,有盐(言)在先”。在竹溪,家户人家待客视煮腊肉相待为最高礼数。走人家作客也以吃上腊肉引以为荣。

  腊肉因腊而名,因香誉满巴山蜀水。伴随竹溪山门的不

  断打开,如今不少竹溪人围绕腊肉作起人生大文章。友人王碧海君开竹溪之先河,依托祖传熏腊肉技艺办起高山食品开发公司,把竹溪人吃了千百年的腊肉,加工成各种礼品腊肉。昔日十足土气的腊肉,一经包装,变得高贵大气,投放市场颇受消费者亲睐。近年在竹溪的村头巷尾传出了这样的歌谣:送礼不只脑白金,高山腊肉也称心。高山腊肉上了天,漂过海峡到台湾。一时高山腊肉成了竹溪人探亲访友首选礼品。

  “喂着不赚,熏着赚。”腊肉企业化生产经营,带动了竹溪人观念上的变化。如今竹溪人喂猪已越过了传统意义上的想法,熏腊肉赚钱,已成为竹溪人又一致富门道。于是从古吃到如今的熏腊肉,在新世纪的阳光下,一如四川之麻辣酱,北京二锅头,贵州老干妈,渐成竹溪又一张名片,每年有不少天南地北的游客皆缘猪肉的腊香踏进竹溪。

  吃腊肉,品腊肉之香,家乡的腊肉像陈年老酒,醇香中散发着岁月的苍桑,让人如读一首经典的古诗;又像一副画,一副出自丹青高手画在家乡腊月的风俗画,让人深爱,久看不厌。

  “腊”,这个今天城市人几乎淡忘了的汉字,在我家乡人的生活中很鲜活,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“腊”不是一个表音表意的文字符号,是一块庄稼地,因为农家人的日子是不能缺腊肉的。

  回望过去,家乡人是吃着腊肉,过着腊八节从遥远走到今天的。眺望未来的岁月,家乡人将仍然腊肉年年要熏,腊八节年年要过,那卷画在腊月的由熏腊肉、煮腊八粥构成的风俗画,仍是他们百看不厌的风景。

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:敖景余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位:竹溪县农办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电话:0719——2729018


上一篇:信不信:乾隆原来是因为吃了一块腊肉才当上皇帝
下一篇:亲家母腊肉传承中国2500多年的腊文明